沈南鵬母親雷厲風行、張穎母親賞罰分明…怎樣優秀的母親,能生養出頂級投資人?
沈南鵬表示,母親邵南燕曾是一家國有企業的負責人,也許冥冥之中,經商還真是家族的一種遺傳吧。
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到底有多大?有人說,最好的家風是父母的言傳身教,也有人說,最好的家風是父母相親相愛。無論怎樣,父母對孩子一生的成長影響都是巨大的。
恰逢母親節,今天我們來聊聊:母親對創投圈大佬成長的影響。
有人說,世界上最不會投資的人是媽媽。為了孩子,她們甘愿成為了那個不求回報的天使投資人。
我們整理了創投圈7位頂級投資大咖與母親之間的故事,如今的他們在創投圈風生水起,光鮮亮麗,但是在母親眼里,他們也許仍然還是那個最可愛的孩子。
透過他們的成長歷程,或許我們可以了解到創投大佬在功成名就背后,家庭所給予的鼓勵與支持。
以下,Enjoy(排名不分先后):
01、 IDG資本熊曉鴿
熊曉鴿說,自己小時候是個愛發呆的孩子,一個人在家里發呆的時候,母親總是輕手輕腳從不打擾自己。
有時候一大群孩子在一起打鬧,熊曉鴿卻一個人魂游九霄,這讓一起玩的小伙伴十分掃興。
每到這時,母親不得不代熊曉鴿向別人道歉,說自己兒子就這個呆樣子,讓大家不要理他。話雖這樣說,但母親卻并不責怪他。
在母親看來,兒子有自己的小小世界,只要兒子愿意,只要開心,只要想做的不是什么壞事,她總是微笑著,縱容兒子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自由馳騁。
長大以后,熊曉鴿常?;叵?,也許就是母親的“縱容”,才成就了他敢想敢干的個性,為他投身創業投資這一高風險行業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熊曉鴿上小學的時候,父母工作的工廠里經常開憶苦思甜的報告會,母親是非常受歡迎的主講人,可是母親卻從不許熊曉鴿去聽她的報告會。
在母親心里,所有的痛苦、辛酸、哀愁、無奈,統統不是她的兒子需要知道的事情,她的兒子應該生活在一個純粹光明的世界里。
她不是一個有著高深文化知識的母親,卻憑著一個母親的本能,小心的為兒子維護著一個簡單美好的世界。
熊曉鴿成年后,商海浮沉,也經歷了不少大風大浪,但是無論遇到怎樣的境遇,他總是非常樂觀。
經常有同事大惑不解地問他,為什么在人人垂頭喪氣的時候你依然信心百倍?熊曉鴿會微笑著告訴對方,樂觀已經是一種本能。
在他的心里,他這種近似偏執的樂觀,正是源自母親的信念和堅持,是母親用行動告訴自己,永遠從光明的一面去認知這個復雜紛紜的世界,太陽會出來,明天會更好。
02、真格基金徐小平
“那天是周五晚上堵車高峰時刻,天下著大雨,平時20分鐘的路,我開了1個小時才到了飯店附近。眼見得幸福在望了,但是在一個拐彎路口,我不知怎么就迷失了方向,把車開到了通往外灘的延安路隧道里。”徐小平回憶道。
當時隧道堵成了一條長長的停車走廊,他心里涼透了:要想過了隧道再返回浦東,恐怕那天大家只能吃點夜宵給母親祝壽了!
此時此刻,坐在車里一路都沒有說話的母親突然開口了,還是一如既往平和慈祥的聲音。母親說:“這樣也好,走走隧道,等于是觀光一次。
徐小平知道,母親的安慰是不想讓兒子因為一次方向性錯誤,而感到自責和懊惱。母親選擇了在這看不見盡頭的隧道里給了他一番勉勵,讓他安心開車,及早回到正確的道路上來。
在隧道中尋找風景,在逆境中尋找出路,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在絕望中尋找希望,這是徐小平的母親對他言傳身教的人生哲學。
2001年,徐小平遇到了事業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撞車事故”——被自己最要好的創業伙伴們投票趕出了新東方董事會。
當決定出來之后,徐小平走到發起這個動議的董事長俞敏洪身邊,在大家的驚愕和意外中,他張開雙臂真誠地擁抱了俞敏洪。在所有人感動的掌聲中,他黯然離開了人生中值得自豪的一份事業。
10個月以后,帶著兩本描寫自己在新東方追求夢想的新書,在大家的邀請下,徐小平又回到了新東方董事會,和大家一起,把新東方帶上了華爾街。
在之前被趕出董事會的那一瞬間,徐小平伸出的不是拳頭,而是懷抱,他說,母親對他的教養在那個關鍵時刻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母親的積極樂觀,永遠光明、永遠看見事物好的一面,這筆精神財富,成為徐小平最寶貴的性格特征之一,甚至被他認為是最值錢的人生財富。
03、創新工場李開復
1961年,李開復出生于中國臺灣。
小時候的李開復極其喜歡唱“反調”,媽媽讓他小心別把口香糖粘在頭發上,他偏把口香糖吐出來,故意粘在頭發上,結果頭發被粘住了一大塊,怎么摘也摘不下來,急得他只能用剪刀把那塊頭發剪了下來。
那段時間,他不得不頂著“狗啃泥”的發型去學校,但對于這些“罪行”,母親都是一笑而過,并沒有嚴懲他,而是采取疏而不堵的方式,讓他自己學著承受犯錯帶來的后果。
李開復小時候學習成績很好,五歲時就通過“跳級”進入了一年級。當五歲的李開復得意洋洋地對鄰居阿姨表示“上小學以后就沒有見過99分”后,母親有史以來第一次打了李開復,她不允許這樣的狂放存在于孩子身上。
母親告訴他,“不只要好好學習,還要改掉驕傲的毛病。自夸是要不得的。謙虛是中國人的美德。”母親總是不失時機地把做人的道理告訴他。
不過,母親的氣總是來得快,去得也快。打過之后,他很快又可以躺在母親懷里看書了。
但是這一次強烈的記憶,使得李開復懂得如何在謙虛和自信中保持平衡,而不會在自卑或自負中跌倒。
有一次,李開復實在不想睡覺,突發奇想,把家里所有的鐘都撥慢了一個小時,一輪下來,滿頭大汗,終于完成了所有的“工程”。
當晚,李開復順利地晚睡了一個小時,特別得意??傻诙?,全家老小都被害得晚起一個小時。
姐姐們怨聲載道,但是媽媽并沒有罵他,甚至說,“幺兒還挺聰明的!”其實,媽媽更多的是看重了他“鬼點子”背后的聰明之舉,也從另一個角度鼓勵了他新奇的想法。
現在看來,李開復的有些想法和做法雖然看起來有些無厘頭,但是從人的發散思維角度看,有這些怪念頭的人更適合創新創造。李開復能夠在技術領域和商業領域獲得諸多突出成就,可以說與他小時候母親的管教方式密切相關。
“我很慶幸有這樣一位既傳統又開明,既嚴厲又溫和,既勇敢又風趣,既有愛心又有智慧的母親。她的教育既有中國式的高期望,也有美國式的自由放權;既有中國式的以誠待人,也有美國式的積極進取。如果說我今天取得了任何的成功,那么,這些成功都是來源于母親的教誨、犧牲、信任和支持。”李開復說。
04、紅杉中國沈南鵬
若說創投圈能從成功創業者走到頂尖投資人,不得不提及的一個名字就是沈南鵬。
周鴻祎曾這樣描述沈南鵬,他說沈南鵬就像海里的鯊魚和陸上的杜賓犬。鯊魚只要聞到血腥味,就會不顧一切地沖過去;杜賓犬則體態優雅,但具有極大的耐力和速度,總是斗志昂揚。
小時候,沈南鵬最喜歡的“游戲”是“在少年宮數學組里做數學題”,從初一到高三,他每個星期日都耗在那里接受數學訓練。
15歲時,沈南鵬遇見比自己小一歲的的梁建章,兩個懵懂少年一起參加了1982年第一屆全國中學生計算機競賽,兩個數學“神童”也都同時獲獎。
“那時候,我一點不覺得苦,就是喜歡遨游在數學世界的感覺。”
此后,沈南鵬順理成章地進入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系。4年后,他赴美攻讀哥倫比亞大學數學博士。
“以前,我一直以為自己是數學家。”到了美國,他忽然明白了一個道理:中國人是誤把熟練當成了天才。“以前我拿獎,可能是因為我很熟練。”
意識到自己并非一個曠世罕見的數學天才,一年之后,他決定改讀耶魯大學MBA。
“因為學MBA和數學有點關系,還可以把以前的知識用起來。如果去當醫生或律師,就一點關系都沒有了。”
美國的生活也讓他開始接受了商業的洗禮。他由衷地認識到,這才是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人念商學院的很少。當沈南鵬把自己轉專業的想法告訴母親的時候,母親卻以開放的態度接受了。
“我母親以前就是一個國有企業的負責人,也許冥冥之中,經商還真是一種家族的遺傳吧。”
沈南鵬的母親正是龍游亞倫造紙廠改制前的最后一任廠長邵南燕。1984年之前,龍游造紙廠一度瀕臨虧損邊緣。
邵南燕上任之后實行了廠長負責制,造紙廠開始出現好轉,并成為縣里的先進企業。母親做事的雷厲風行,也對沈南鵬之后的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92年,沈南鵬從耶魯大學畢業。那時候,MBA畢業以后,通常只有兩種選擇,第一是進投資銀行,第二是咨詢公司。
當年的美國人認為讓中國人在美國做投資,幾乎沒有任何優勢。
“美國人從小浸潤在資本市場中,十五、六歲可能就炒過股票,20歲自己開過公司。而中國留學生一般都是一路讀書過來,沒有什么經商經驗。要說服美國人聘用你,很費力。”
所以,即便沈南鵬握有耶魯大學MBA文憑,可同一年哈佛有700名MBA畢業生、斯坦福有400名MBA畢業生,競爭仍然十分激烈。
幸運的是,世界上沒有白走的路。沈南鵬憑著超強的數學思維能力,被花旗銀行看中,就此踏入華爾街。
多年之后,當邵南燕被問及兒子做投資是否受自己影響時,她謙遜地表示,“我比他差遠了,但我們都很拼,這是真的。”
05、清科集團倪正東
1974年,倪正東出生于中國湖南桃源一個偏僻的農村。雖然生活在農村,但是父母對教育十分重視,使得身為農村孩子的倪氏兄弟改變了命運。倪正東因此也深刻地領悟到,教育是農村孩子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
倪正東小時候,家里為了生計,開過一個小雜貨店,后來又開過一家小餐館。每逢周末或者放假時,他就成了雜貨店或者餐館里的店小二。
倪正東說,父親的樂觀善良和母親的勤勞好強,影響了他的性格。后來自己創辦了清科,并把它辦成了投資界的一個“雜貨店”。
倪正東是一個很重家庭和親情的人。有一年春節,媽媽、哥哥、姐姐、外甥…老老幼幼圍坐一塊,有說有笑,吃著熱騰騰的飯菜??粗@一幕,倪正東內心很感動。
他還坦言,“今天,我只想吃媽媽做的一碗水煮荷包蛋。倘若時光可以倒流,我只想回到三十年前的今天,回到爸爸媽媽身邊,和哥哥姐姐們一起度過快樂的今天!”
在他眼中,對家人最大的回報就是做好事業。親情一直伴隨著他成長,而他每年也都有好消息,都在進步。小時候,他親切地叫他父親,“爸老頭兒”。
如今,他女兒也會親切地稱呼他,“老爸”或者“臭屁爸爸”,他認為人生最幸福的時刻莫過如此。
家鄉,不管走多遠,都是他心中最牽掛的終點。他曾經感概:很多年前,不論遠近的旅程,那里總是起點;很多年后,不論在天涯海角,那里都是常常想念的終點。
有那么一個地方,它是一生的牽掛,它有一個唯一的名字,它叫老家。
06、經緯中國張穎
1973年,張穎出生在上海。“如果問我最崇拜的是什么人,我會說是兩位科學家,他們就是我的父母。”張穎曾說,父母對自己的影響很深遠。
張穎的父母都是上海人,父親是軍醫,母親從事科學行業。他的童年時代,基本上都是和母親一起度過的,他生下來就跟母親去了山東泰安。那時,父親在烏魯木齊工作長達十一年,只有母親一個人帶著張穎在山東生活。
在張穎的記憶中,母親堅強且聰明,而這也體現在了對張穎的教育上。張穎小時候,母親對他賞罰分明。
張穎如果考試得70分,是肯定要挨打的;如果分數高,可能會有現金獎勵,分數再高的話,獎勵拿得更多;如果足夠優秀,就可以在假期回上海。
而這也讓張穎很小就明白了一個道理:必須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想要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越努力越容易達成目標。
1987年,張穎全家移民去了美國(United States)。到美國的第一年,其實是最難熬的。
對于剛到美國的張穎而言,可能更多是語言上的障礙,不會講英語也不會講廣東話。而父母則更艱難,他們要在異鄉重新尋找出路讓一家人扎根。
“我們一家剛到美國時,父親的身上只有30美元”,張穎回憶道。這意味著一家人到美國的第一天,父母就要立刻找到工作以維持生計。于是,父親去洗盤子,母親去了車衣廠做衣服。
“母親當時還經常遇到搶劫,包包和項鏈經常被搶。”張穎說,也正是因為父母的不易,讓他很早就意識到,“更加努力去回報父母。”
多年來,張穎一直都在拼搏,也把自己處女座要求完美的性格與屬牛那種踏實肯干堅持到底的性格發揮到了極致。據張穎母親透露:“他(張穎)工作時很少有十二點前休息。”
1995年,張穎獲得加州州立大學生物與化學學士學位,1999年拿到美國西北大學生物科技與商業碩士學位,后加盟花旗銀行投資部門。
張穎說,父親一直希望他能夠子承父業,而他認為自己如果走父母那條路,可能最多做到B+。
自己善于與人打交道的性格,如果用在商界或許更會有一番作為。
張穎說自己是幸運的,他能夠在父母規劃好的人生道路外,走出一條自己想要走的路。
07、眀勢資本黃明明
黃明明出生在一個教育世家,外公是上海一所著名中學的校長。“家里人讀書都還行。無論是清華、北大、還是哈佛,MIT(麻省理工),表哥表姐們都打了頭陣。
小時候參加春節家庭聚會壓力都會特別大,你考個95分,馬上還有表哥的100分等著你,每次報完成績都準備趕緊開溜。” 黃明明笑言。
熟悉黃明明的人都知道,互聯網投資是他的強項,他與蔡文勝、雷軍、姚勁波等人一起從站長大會走到了今天,見證了中國互聯網的發展。當他避開最熟悉的賽道,進軍科技領域時,很多人是不看好的。
在很多人眼里,工業項目既不性感也不fashion,人們對這類項目的印象往往停留在枯燥的工廠和略顯艱苦的工作環境上。
然而,黃明明卻看到了這類創業者身上的閃光點,他在這群謙遜樸實而又執著投入的創業者身上,找到了一種久違的感覺。那種感覺,他從小就熟悉。
少年時期的黃明明就是科技發燒友。在明勢資本的第一支基金“發現者”命名里,他藏了一個秘密。
1986年,美國“挑戰者”號升空時發生爆炸,全部機組人員罹難。
才十多歲的他,通過新聞聯播知道此事后,除了災難本身,他還有另一重震撼:當時的中國,還在努力解決溫飽問題,但美國人,卻已經冒著生命危險,去探索未知的太空了。
這讓他新奇,并覺得很酷。所以,后來他給自己的第一支基金取名“發現者”基金:與“挑戰號”不同,“發現者”號航天飛機成功發射幾十次,每一次都能成功返回。
其實回歸科技類投資,也是黃明明對自己專業和家世的回歸。黃明明畢業于上海交大自動化專業,其父母均是哈軍工畢業的高材生,一個研究導彈流體力學,一個研究海軍通訊工程。
他童年的一個深刻記憶是,母親參與了好幾個國防項目的科研,經常要隨中國艦隊去南海做導彈實體設計實驗,從而把他寄放在上海的外婆家。從小耳濡目染科研的寂寞及謙虛,讓他內心始終對科研人員充滿敬意。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首席投資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