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國VC和創業者太笨嗎,為什么硅谷和紐約的VC創業者不怎么需要FA?
摘要:
美國服務VC和創業者的投行不多,為什么國內一級市場,FA這么活躍?

配圖來源:pixabay
私募君今天遇到一個挺有意思的話題,比較有思考深度,分享給大家。
名川資本合伙人最近去了美國一趟,這次他通過對比中國與美國硅谷紐約的VC以及創業者發現,中國有大量的FA比較活躍,而美國則相對較少。于是他在朋友圈提出了疑問:tell me why?
給各位出個問題,美國服務VC和創業者的投行不多,為什么國內一級市場,FA這么活躍?請選擇:
1. GP太笨,找不到項目;
2. 創業者太笨,找不到VC;
3. 各方都不笨,項目和VC數量龐大,地域分布也太廣,不想硅谷一帶那么幾種,國內雙方信息不對稱
4. 其他因素(請列明)
私募君還沒有去過硅谷,但是長期關注一級市場,平時也有所思考。同時,覺得這種思考挺有意思的,于是臨時編輯了幾個解答,從不同角度作來討論:
5. GP夠聰明,把找項目這種相對效益低下的業務外包;
6. 創業者夠聰明,把找資金這種相對專業或效率低下的業務外包;
7.中國萬眾創業,除了創業者和GP相對集中的大型都市外,二三線甚至更偏遠些地區的創業者相信自己就是下一個老干媽、柳工、雙匯等,而聚居一線城市的GP們也想挖到、投到下一個老干媽、柳工、雙匯等。
等到私募君編輯完,要回復的時候,看到知名媒體創業邦創始人南立新選擇了3,也就是第三個解答。通過截圖我們可以看到。
隨后私募君聯系了正在上海出差的王求樂,通過微信做了簡短溝通。
王求樂表示,“我覺得您講的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不過我們跟美國比的話,比如硅谷的VC、紐約的VC和創業者。我們核心的問題是-為什么中國需要FA,而美國不需要?”
王求樂認為,人們往往對習以為常的事情,不太去思考,我這次去美國比較久,但是我也沒有標準的答案,所以覺得您的解答還是挺有道理的,比較新穎的角度。
私募君沒有去過硅谷,那邊情況其實不太了解。針對國內的情況,私募君認為,剔除第四條,國內基本是以上六個方面的因素。
對此,私募君聯系了國內知名FA機構毅行資本的朋友,毅行資本合伙人孫彥軍表示:
1,國內的發展節奏比美國要快很多,美國的產業周期一波一波,招式清晰始終是那個圈子里的,國內用十年走完了美國30年的路子,所以其實行業投資研究的這個標的篩選的工作壓力比美國要大很多;
2,中國好多的企業高速成長的時候,往往對于財務、股權激勵、融資結構規劃沒有合適的專業人員配備,所以其實相當于——部分的外包。
確實,中國的創投行業發展也才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情,爆發增長的時間跨度更短,“十年走完了美國30年的路子,行業投資研究的這個標的篩選的工作壓力比美國要大很多”。
王求樂最后也表示,“肯定有價值的,不然不會存在。”
私募君總結:
創業者和VC都是聰明人群中的佼佼者,無論是中國的還是美國的。如果非要區分一下的話,私募君認為誰能為社會為中國做出更多的貢獻,可能誰就是那個更聰明的人。
中介活躍,是一個行業興旺的標志之一,也說明紅利期還未結束。中國的創業和投資行業(包括FA)將大有可為。況且每一個新興的FA基本都相信自己可能成為下一個華興(壞笑)。
讀者朋友們有什么獨到的見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哦——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首席投資官立場